您现在的位置:

西红柿牛肉的家常做法 >> 正文 >

于丹给孩子的一封信

  于丹给孩子的一封信中说了什么?又有什么值的我们深思的呢?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于丹给孩子的一封信,欢迎阅读!

  于丹给孩子的一封信篇一

  我参加过凤凰网的一个节目,主题是“写给孩子的一封信”。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,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。我的女儿还太小,作为一个母亲,我只希望告诉她一些最质朴的人生感悟。

  第一点,尊重并遵守常识。

  我不要求我的孩子做到尽善尽美,但希望其方方面面都在常识之上。常识是决定我们的生命这一木桶容量的短板。所以,无论何时都不要笑话你在幼儿园和小学里面所学到的经验,因为那些是常识。我甚至觉得,我们应该回到幼儿园,重新补习常识。

  在幼儿园的时候,我们知道领水果要排队,不能哄抢;而成年以后,大家都想着加塞。在幼儿园的时候,我们见到爷爷奶奶、叔叔阿姨,都要打招呼;而长大之后,起码的礼节都丢失了。在幼儿园的时候,我们知道要遵守作息时间,中午睡不着觉也得到小床上躺着,因为规矩是不能违背的;但是成年以后,很多人连法律都敢践踏,还有什么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呢?当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,常识却缺失得厉害。

  所以我觉得,一个人如果能够尊重幼儿园和小学学到的知识,他的品性基本上不会有大问题。

  第二点,要学会为自己买单。

 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,但学会认错比不犯错更重要,承诺改错比认错更重要。认错是改错的前提,改错是放下的前提。学会认错和承诺改错就是为自己买单。所以,家长要培养小孩认错和道歉的能力。

  在现实生活中,一个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,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,奶奶往往就会马上抱起孩子,然后用脚跺地:“这个破地,它摔我宝宝,咱们打它。”孩子被桌子腿绊倒了,父母会搂着孩子说:“宝贝,咱劈这个破桌子,绊疼我孩子了。”大人的这些举动,会让孩子觉得,他做错的一切,都会有一个可以宣泄的对象替他买单。长此以往,长大了以后,孩子能认错吗?

  所以,一旦孩子犯错了,就要说:“我错了,对不起。”一个小孩说这句话不丢人,一个四岁没有学会道歉的人,四十岁再让他拉下脸来去道歉,已经为时过晚。所谓三岁看老,孩子在五岁以前一定要学会道歉。做到这一点,是为了让他在五十岁以后成为一个仍然有涵养的人。

  如今,很多对现状不满的人总在抱怨,社会不公平,老板有问题,家人不关心……其实,问题的本质是他已经没有能力为自己买单了,所以要逼着别人为自己买单。我承认现行社会制度需要改进,但是周围的埋怨实在是太过度了。一个深层原因就是这个人对自己气馁,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为自己买单、对自己负责。

  第三点,不要被伪命题绑架,要学会自己做判断。

  我们总是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裹挟着,万分纠结,犹疑不定。遇事的时候,自己一定要想一想,学会辨别。

  有一次,女儿在饭桌上问了我一个问题:“妈妈,537减107和537减100加7结果一样吗?”我不假思索地认为一样。她哈哈大笑:“妈妈,你算算看,不一样。”我仔细一算,果然不一样。后来,就这件事情,我对女儿说:“这是你上二年级的时候,在餐桌上给妈妈出的一道题。我认为是一样的,但是仔细算出来不一样。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,乍一看以为是对的,但仔细考虑一下,才知道是错的。所以,你要记住这个问题,别因为想当然而陷入伪命题。”

  如果做决定的时候犹豫不决,不妨拿一张白纸对折一下,在左边写上做的好处,在右边写上不做的好处。相信经过权衡,你一定能够做出恰当的判断。所以,一旦有问题,不要满世界去问别人的意见,把一个个理由白纸黑字地摆出来,你就会得出自己的判断。

  第四点,无论做什么行业,都尽量保持对艺术和科学的信任、热爱。

  信任科学可以让我们避免无知,热爱艺术可以让我们活得有趣。无知往往会给人带来恐慌。远离无知,就能活得安静、从容。生活有种种的困顿、逆境,所以活得有趣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。比如,很多人对食品安全非常恐慌,问题固然存在,但是有多少人在超市中能够认真阅读食品说明?比如,很多人学习艺术只不过就是为了专业考级,却不曾了解琴声、画境中到底有多少是可以安顿自己的。所以,科学和艺术可以让一个人安身立命、托付自我。

  第五点,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,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吃亏。

  在生活中,从一时、小处来看,你可能吃亏了,但是从长远、大处看,你一定不会吃亏。

  性格决定命运,这句话有一定道理,但性格不是先天决定,关键是后天因素,如孩子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,成长环境等。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他人,教育孩子,需要从父母做起。

  于丹给孩子的一封信篇二

  孩子:

  妈妈现在跟你说的这些话,只是我现在的想法而已。作为一个成年人,我不敢说我现在的想法一定正确,你长大以后可以去修正它们,但这是我现在最想对你说的话。

  孩子,人要有常识,要懂得社会上最基础的东西。你刚刚上完幼儿园时坚信的那些道理,妈妈希望你长大以后也坚信如初。比如,任何事情要有秩序,要排队,要有先来后到。人越是长大,越是容易变得对很多事情不屑,会觉得那些事情很幼稚。其实,一个人忘了幼儿园规矩的时候,反而是自己特别狂妄、特别无知的时候。妈妈曾经给你讲过木桶理论:一个桶,如果它是由长短不齐的板子箍起来的,决定水容量的是哪块板呢?你的答案很正确:最低的一块板子。

  常识,就是我们的最低板。如果你对于这个世界的常识,包括你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指标都能够达到60分以上,我不会太关注你有几个90分。如果你都在60分以上,那你已经是一个好公民了,你已经能够对自己负责。90分是人生命里的锦上添花,但60分是人生命里的雪中送炭。我只希望你方方面面都在常识以上。

  规则

  社会在进步,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,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。妈妈和你童年的游戏方式有着天壤之别。妈妈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,在北京的胡同里,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。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,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,连成一根皮筋,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,可以一直跳到“大举”。那时穷有穷的玩法,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,哪一方输了绝对不许耍赖,谁输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。这是一种游戏规则。

  现在,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、一副轮滑鞋,你们滑到彼此面前,打个招呼又散开了。你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,速度越来越快,但你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。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你们自由奔跑的速度,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。为什么有些小朋友容易耍赖?因为他们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。

  妈妈小时候和同龄人一起跳皮筋、砍沙包,你要是耍赖,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。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。你们也是好孩子、乖孩子,但你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对规则的协商和认同。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,你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?

  妈妈希望你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,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。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,规则的服从,个人对集体的服从。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,却总是磕磕碰碰、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?到了你念大学时再告诉你什么叫做“规则”,已经晚了。

  犯错

  孩子,人犯错是难免的。《论语》里子贡说过,一个君子犯了错,就像太阳的日食、月亮的月食一样,有过错时,人人都看得见;改正后,大家照样会仰望它。所以,妈妈从来不希望你做一个完美的孩子,但妈妈希望你犯错以后,能勇敢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,能说一声对不起,这就是勇气。人总是要为自己买单的,任何事,不管是做错了,还是受伤了,没人能替代你,最爱你的人也不能替代你。

  敢于认错,比不犯错重要,能改错比敢于认错更重要。这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别人负责。

  生命的修复能力

  你四岁时,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。有一天你“哐当”一声把花篮摔了,花篮一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,你“哇”地哭了。我说:“我们试试,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!”我们又是剪又是贴,你还用彩笔画上颜色,最后,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。你和我说:“妈妈我懂了,哭是没用的。”我听了很欣慰。但让我微微郁闷的是,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,你都特别高兴,说:“我们试试,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!”

  当然,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,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。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。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,我们无法左右,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,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。这种能力,我觉得在四岁时告诉你,并不算太早。

  伪命题

  孩子,很多时候人是被自己吓着的,是被别人的以为击垮的,人这一辈子要是不被伪命题绑架,可以避掉很多烦恼。

 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,电视上、网络上、微博上,会有太多声音去评判一件事情的是与非。别人的以为,并不一定能替代你的判断。

  前两天吃饭时,你问过我一个你们小学二年级的四则混合运算题,你说527减107,跟527减100加7相等吗?我当时吃着饭,真是不假思索就说,相等啊,一样啊。你听了哈哈大笑。你说,妈妈你算算看。我停了筷子认真地想,527减107是420,527先减掉100,再加上7,是434。我惊讶地发现这两个看起来那么相近的式子,结果却不一样。

  所以你看,我们以为的事情有多少其实并不是真相呢?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,我们常常被自己的以为害了。我们更容易被害的,是众人的以为。如果所有的事情,用自己的心去好好考评,你长大后会发现人的烦恼、恐惧、惶惑,很多不安都是并不存在的伪命题。或者是即使存在,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夸张。

  科学与艺术

  孩子,妈妈希望你能够保持对科学、对艺术的信任。科学能让人避免无知,艺术能让人活得有趣。

  你曾经在三四岁的时候拉着妈妈看迎春花和连翘有什么区别。你带我看它们的花瓣形状、它们是向上长还是向下长的,你观察之仔细、描述之清楚,令我自愧不如。你也是从三四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弹钢琴。虽然你后来练琴很辛苦,但那真的是你小时候坚持的。

  不知道你长大以后对科学和艺术还会这么信任吗?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的困难,一个相信科学的人,不会陷落于愚昧,也可以少掉很多因无知而来的恐惧。

 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,在你小时候还记忆不深的这个社会,是喧嚣、浮躁的。我特别希望,我的学生——那些哥哥姐姐,还有你,希望你们长大以后的社会能更理性。每一个公民的理性,其实是从他们信任科学的态度开始的。妈妈是一个数理化学得很差的人,但我深信科学能带给人理性。

  你常说,我妈妈会背那么多诗,但我妈妈不会弹钢琴。我很惭愧,这一点我不如你。但我不要求你钢琴一定要考过多少级,我只希望你能够保持对艺术的热爱,能在艺术里找到一种释放。不论你长大后遇到多少挫折,甚至受多少伤害,我依然希望你能保持对善良和尊严的信任。你能够救你自己。

 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

  现在,社会上关于成功的教育太多了,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。但我始终认为,成长比成功更重要。

  成功,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,但只是成长的一部分标准。成长是一套综合、多元的标准体系。一个人,只要生命能成长,就一定有未来。有这样一个故事,一个年轻人对料事如神的老酋长很不服气,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放在身后,问老酋长:“我手里的小鸟是生还是死?”他想,你要说它是活的,我就手指一捻掐死它;你要说是死的,我手心一张就让它飞起来。结果,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宽容地一笑,他说:“生命就在你的手中!”

  这是一个好故事,它关乎生命的成长。所有时间中,最重要的就是当下;所有权利中,最重要的就是成长。

  成长是一个过程,成功是一个结论;

  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,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;

  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,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。

  妈妈更希望你注重心灵、注重自我、注重人格,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。

  孩子,你长大以后,可能会修正妈妈的想法。再过十年八年,也许妈妈也会修正自己的想法。但这些是我现在最想跟你说的话。妈妈就是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、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和快乐能力的好人。

  于丹

© http://ms.svbbg.com  十二道菜谱    版权所有